中国青年网

房产

首页 >> 要闻 >> 正文

告别“最后二级旧里”,古镇江湾将更宜居

发稿时间:2021-11-02 16:56:00 来源: 文汇报

339街坊内,在此地住了63年的朱老太即将告别24平方米挤住四人的困窘,迎接新生活。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

  本报记者 单颖文

  这两天,家住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的老党员宗顺,在女儿陪伴下忙着物色新房。昨天江湾镇街道334、339、361街坊旧改项目“二轮征询”签约率达99.23%,旧改高比例生效,这位76岁的江湾“老土著”,即将和近500户居民一起告别蜗居生活。

  江湾,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,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。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项目旧改生效后,虹口区距离今年完成全部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旧改的目标更近一步;江湾镇街道也将通过前瞻规划,承接北外滩溢出效应,让更多人“工作在北外滩,宜居在江湾”。

  水井、石板路、石砌水斗……走在前往宗顺家的小路上,时间仿佛静止了,周边大多保留着大半个世纪前的模样。“居民期盼旧改的呼声很强烈,这回终于圆梦了!”宗顺说。

  在虹口区第二征收事务所副总经理刘峰看来,尽管居民旧改意愿强烈,但真要推进起来,困难却不小:百年老宅占比高, “老土著”多,几代人在此分家、盖楼,一证多户情况不少,一共394证494户人家;共有产权房占半数以上,产权关系复杂,最多一户涉及26名共有产权人;再加上房屋建造年代久远,又历经用地性质变化等,确权困难重重,家庭矛盾突出。

  “旧改说到底是民心工程,我们就请‘老土著’去做工作,以人性化的精细化管理,帮助居民排忧解难。”旧改地块临时党总支书记钱健介绍,党建引领下,地块中70%的居委会干部担任旧改志愿者,他们与经办人“刚柔并济”,即把刚性的旧改政策与柔性的群众工作法相结合,为居民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。

  “很多居民还没搬走,就想着以后要常回来。”车站西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桂萍说,居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,更有期盼。上个月,旧改基地临时党总支推出“寻街探巷访民情——旧改地块大思政课”,让“行走党课”走进居民家。

  旧改是最大的民生,更是最大的发展。江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丹说,这些年,江湾通过高质量发展,让居民生活体验不断优化——不仅形成了从托儿所到高中的完备教育体系,完成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址江湾,而且建起了市民驿站、大卖场、菜场、公园等,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。中心城区最大保障房基地彩虹湾全面投入使用后,江湾镇街道还开出了从彩虹湾到北外滩的通勤专线,让更多人“工作在北外滩,宜居在江湾”。下一步,这里将继续承接北外滩建设溢出效应,加快区域迭代升级。

责任编辑:张诗莹
加载更多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