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网

房产

首页 >> 动态新闻 >> 正文

“好房子”标准成了房企的“销售宝典”

发稿时间:2025-10-21 14:39:00 来源: 《工人日报》

  阅读提示

  从企业的成本测算,到营销中心的人头攒动,再到市民的憧憬与疑虑,西北地区首部省级“好房子”导则的出台,不仅将重塑甘肃的居住图景,更将导引中西部城市迈向“住有宜居”的未来之路。

  “以前觉得‘四代宅’是噱头,现在看来,将是实实在在的居住升级。”在兰州中海·未来之境项目营销中心,一位销售顾问指着沙盘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,语气坚定。他身边的展板上,“空中花园”“立体绿化”“高得房率”“开盘劲销8.73亿元”等字样格外醒目。

  近日,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《甘肃省“好房子”规划导则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导则》)。这份自10月起实施的文件,为甘肃新建住宅划定了“安全耐久、健康舒适、生活便利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宜居”的新目标,更因其作为西北地区首个省级“好房子”专项规划导则的独特身份,让兰州的房地产企业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。

  “《导则》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”

  《导则》的出台,在兰州房地产市场激起千层浪。对于企业而言,这不仅是政府的一纸文件,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深刻变革和营销机遇。

  今年以来,兰州多家房企推出“四代宅”项目。在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兰州,这种以露台设计为卖点、附带大面积赠送空间的户型设计,迎合了当地居民对“好房子”的向往。

  “正是抓住了城市居民对‘好房子’的迫切需求,我们5个月内四开四捷,接连打破兰州楼市热销纪录。”兰州中海地产工作人员介绍说。

  有开发商坦言,虽然“好房子”标准抬高了建设成本,但市场需求旺盛,品质项目反而更具竞争力。“《导则》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。”一位房企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现在做设计,会主动考虑智慧安防、无障碍设施,这不仅是合规,更是赢得市场的关键。”

  今年4月在兰州安宁区启动的令牌·云启项目,也是当地较早入市的“四代宅”项目之一。该项目细化“好房子”标准,提出了“宁静住宅”的新概念,亮出了包含“场地噪声与振动”“室内噪声与振动”“撞击声隔声”“规划与建筑降噪”“空气声隔声”“制度与管理”六大技术指标体系。

  “成本确实上去了!仅仅采用浮筑楼板和三玻两腔隔音窗,每平方米成本增加约300元。还预留100%充电设施安装条件,20%直接建设充电桩,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。” 令牌·云启项目有关负责人话锋一转,“但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买单,我们主打‘宁静’和‘生态’,虽然单价高,但销售好于预期。如今《导则》出台,实际上帮我们统一了市场认知,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。”

  过去,房地产营销靠的是地段、学区、低价。如今,《导则》的出台让“好房子”本身成了最大的卖点。

  一位兰州中海·未来之境的销售顾问表示,现在客户咨询的问题变了。“以前问每平方米多少钱?离地铁多远?现在问日照时间够吗?物业费里包含花园维护吗?”他笑着说,“《导则》成了我们的销售宝典,客户觉得政府都定了标准,我们讲起来更有说服力,也更专业了。”

  据了解,《导则》对“好房子”的空间布局、单元宽度、日照标准等的精细化要求,倒逼设计院和施工方转型升级。与此同时,施工企业则面临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应用挑战,智慧化系统的集成更需要跨专业协作。

  企业普遍认为,《导则》犹如助推器:提高了行业门槛,加速了市场洗牌,为有远见、有实力的企业开辟了全新的赛道。

  极具参考价值的“区域样板”

  记者注意到,在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布局“好房子”蓝图之时,甘肃的《导则》并非简单复制,而是具体结合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禀赋、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,列出了一份具有“中位度”和普遍性的“区域样板”。

  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,生态脆弱,气候多样,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‘好房子’之路。”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为此,《导则》开宗明义,将住宅选址安全置于首位,明确要求避开滑坡、泥石流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威胁地段,并完成灾害风险评估。这直接回应了西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、生态环境敏感的现实挑战。同时,倡导优先利用城市已开发区域和低效用地,推动旧城更新,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紧迫性。

  空间布局上,甘肃摒弃“行列式”单调布局,要求合理布局组团空间和集中绿地,营造疏密有致、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。针对不同高度住宅设置单元宽度限制,确保建筑日照满足国家规范,提升居住舒适度。

  《导则》的另一大亮点是其系统性和前瞻性。它构建了涵盖住区环境、内外交通、配套设施、智慧服务等核心维度的完整指标体系,实现了从规划源头到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控。

  甘肃东西纵横1600多公里,地域地貌各异。《导则》将全省划分为河西走廊、兰白都市圈、陇中陇东、陇南山地、甘南高原五大风貌区,提出差异化建筑指引。例如,兰白都市圈鼓励发展立体生态住宅,与当前市场上热推的“四代宅”项目相呼应;甘南高原则探索低密度特色住宅,保护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。

  这种“一区一策”的思路,避免了“千城一面”,让“好房子”既现代又富有地方韵味。

  业内专家认为,甘肃的《导则》之所以具有“中位度”和普遍性,是因为它所面对的问题——老城区更新压力大、新城区需科学引导、生态约束明显、地域文化多元——恰恰是西安、西宁、银川乃至更广泛中西部城市的共同课题。它提供了一个务实、可及、可推广的解决方案,为这些地区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居住品质跃升提供了借鉴。

  从“有房住”到“住好房”

  事实上,“好房子”已成为全国多个省市提升城市建设和居住品质的共同行动。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到地方实践的百花齐放,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展开。

  “要为老百姓建造更多更好的房子”——2023年以来,浙江、江苏、山东等省份相继出台省级“好房子”技术导则或建设方案。整体来看,“好房子”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:从解决“有没有”的问题转向追求“好不好”的体验。各地政策各有侧重,但无论是浙江的“全龄友好”、宁波的“防风防腐”、南京的“文脉传承”,还是甘肃的“风貌分区”,都是在统一目标下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本土化创新。

  这场变革的背后,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从“有房住”向“住好房”迈进的时代共识。

  政府与企业的努力,最终要接受市场和居民的检验。在兰州,有人对“好房子”充满期待,也有人心存疑惑。家住城关区的老住户陈大爷点赞《导则》中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的规定,他希望“以后的小区绿地多点,离菜市场近点”。一位潜在购房者则发出疑问:“这么大的空中花园谁来管?费用谁出?”

  一位房企负责人坦言:“如何让‘好房子’真正‘好住’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、业主三方共同努力,构建起从建设到长期运营的全链条保障体系。”
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