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袁璐
“我们住在这里,舒心,安心,放心。”走进西城区教子胡同65号院的新宿舍,在牛街天恒敬老院工作的护工周阿姨一连说了三个“心”。
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中提出,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(间),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(间)。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,北京超额完成2024年建设目标,共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.1万套(间),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.29万套(间)。
一张床暖到心坎里
上午9点,记者跟着周阿姨推开宿舍房门,冬日阳光洒满了临窗的上下床位,暖意融融,“这屋阳光特充足,特好。”
50岁的周阿姨来京已有15个年头,很长一段时间与人合租在一处平房小院里。“院子四周有遮挡,总见不着阳光。”潮湿,是她最头疼的问题。
两个多月前,敬老院通知她,租赁了一批新的员工宿舍,周阿姨借此搬进了教子胡同65号院。20多年前,这里曾是北京民福实业有限公司的厂房。“北京支持闲置、低效利用的存量厂房转成保障性租赁住房。”该项目负责人滑岩介绍说,改建后,老厂房焕新为首都核心区首个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,主要覆盖牛街地区的酒店、服务企业、养老院等机构工作人员。
从平房到宿舍,居住环境有了大提升:进出三道智能门禁,独门小院安全有保障;屋内马桶、淋浴房和洗漱台“三分离”,合住起居互不打扰;每层楼还配备了扫码即用的公共洗衣房和饮水机。“楼里还有人给我们服务,态度特别好,暖到人心坎里。”周阿姨说。
筹集宿舍型房源定向对接快递小哥、环卫工人等,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拥有一张床,这一做法正在北京多点开花。海淀区将凤凰公寓应急隔离用房转型为技能人才公寓,租住人群覆盖建筑施工、餐饮、交通运输等行业;朝阳区七彩家园的2586间房源面向公共服务人员配租;“丰台建设者之家”的2208间房目前已入住了90%以上,入住人员包括建筑工人、外卖小哥等。
像家一样美好有活力
“早咖晚酒,这叫快乐永久!”入住一年多,1993年出生的王梦曦十分享受共享新生活。作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润棠·瀛海的租客,她不仅能以3600元的租金住上独立厨卫、拎包入住的小公寓,还能随时去咖啡店放松、在公共图书区读书、到健身房锻炼。
“前些年我都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。”王梦曦说,她既跟同事合租过,也单独找过小开间,总是不稳定。而在润棠·瀛海,她找到了许多和自己年龄相仿、志同道合的年轻人,“我在的运动社已有300多名成员,大家下班后一起运动、聊天、玩桌游,我感觉有了一个家。”
“我们共有3256套房源,主要面向年轻人,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美好生活的地方。”润棠·瀛海运营负责人杨华说,为打造有生命力的活力社区,项目除了提供24小时物业服务外,还基于租客的兴趣爱好组建了13个唱歌、读书、运动、摄影等各类社群。
保障精准度不断提升
扎实推进“住有所居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每一年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中都列入了保障房的建设筹集目标。2024年的目标是: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(间),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(间)。
市住建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:2024年全年,北京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.1万套(间),完成全年任务的101%;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.29万套,完成全年任务的104%,超额完成建设目标。
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北京在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给的同时,也在提升保障精准度上下功夫,特别是聚焦新北京人,去年在产业聚集、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区、平原新城,每区选取不少于300套房源,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展专项配租,“11个区筹集了大学生公寓20个项目、3300余套(间),让更多青年人安居。”
滑岩说,未来,教子胡同65号院将逐步开放健身房、咖啡厅等空间,并和社区一起,举办更多活动,“今年春天,院里会有春风市集,出门就能逛。”